找到相关内容1315篇,用时4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见达法师:佛教未来世界化发展的三条线索

    由此得见,真正的对话不只是口语的表达,更是亲身实践的证明。另外,佛教宗教多元的对话也表现在出家弟子身上,随着佛陀开演法义,许多人跟佛出家,其中常随众弟子有一千两百五十位之多,而众所周知,此中极大部份的...

    见达 ( 台湾中台禅寺)

    |世界佛教论坛论文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62973197.html
  • 《念佛胜易》简介、缘起

    宏恩吧。  为便易读易记,我们在整理净宗法师的开示时添加了小标目。为满足广大莲友的渴求,兹按讲解先后顺序及各讲份量厚薄编为三册,另取书名,作为“净宗讲话之一、二、三”出版,而与法义开展的次第也刚好吻合...

    净宗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2773516.html
  • 窥基与唯识宗的创立

    途最要,人谁不赞幽文?既不能默尔无为,聊且用申狂简,识达君子,幸为余详略焉。仍为颂曰:已采众经要行理,略赞一乘真法义。片言契实施群生,愿共速成无上果。  现存的版本是将上引文字编入正文的。  窥基在...

    杨维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3073524.html
  • 略论《瑜伽师地论·真实义品》

    但是如果没有对佛教的认知模式和法义的听闻熏习,那么要想正确理解佛教的世间的二种真实也是困难的。对于二种岀世间真实更是无法体认到,是因为此二种真实必须建立在对佛法的绝对信解的基础上,否则无法得到法益。...

    香象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3573526.html
  • 论初期佛教“识”之概念及其特点

    认为,识多对境界说,意多对根身说,心多对心所说。[32]  2.胎生学与认识论两个理解向度  “识”亦可在不同脉络下作理解,如印顺法师依阿含佛典的法义,区分“胎生学”及“知识论”两种层面的意义。[33...的义蕴,成了挑战之一。[101]因此单一心理语词(psychological term,如“识”之概念)的深刻解析,就显得重要。  此外,回到佛教基本思想的立足点,回到素朴的法义,应是重要的;[102...

    林建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3873532.html
  • 太虚大师唯识学思想探索

    护法的《成唯识论》。属法相门的有安慧的《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》,世亲的《大乘五蕴论》,无著的《大乘庄严经论》和弥勒的《瑜伽师地论》。他确认法相与唯识比较而言,法相广于唯识,唯识精于法相。法相门立五法义和...

    金易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4473545.html
  • 玄奘法师年谱

    阐扬法义  ﹔又蒙降结娣季之缘﹐敦奖友干之念。并书遗西域二  十余蕃﹐煦饰殷勤。令递饯送。……决交河之水﹐比  泽非多﹔举葱岭之山﹐方恩岂重﹖悬渡凌溪之险﹐不  复为忧﹔天梯道树之乡﹐胆礼非晚。...

    曾了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5473562.html
  • 四法印讲记(七)

    法义不通达,怎么观修呢?教理不通,根本就无法下手。所以要想使自己的实修有质量,就要注重听闻和思维,不然是很难有实质性的进展的。) 问:如果有为法都是刹那灭,那应该像油灯那样,一看就知道它在刹那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

    |四法印|无常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5/16395573827.html
  • 《彰所知论》传承过程及〈情世界品〉补订

    彰其所知,造其所论,推其法义,皎如日月,广于天地。盖如来之事,非圣者孰能明之。总统雪岩翁英姿间世,听授过人,久侍师之法席,默译此论,见传于世。公昔与予会闽,交情相照,爱同昆仲。公固肯予为序,予抗尘幻海...

    王启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383373945.html
  • 中国律学研究的方法论检讨——以弘一法师为例

    本来戒律的产生就是有其特定因缘时节的。佛陀的时代,僧团和合,对于律仪内容尚无太大争议。然而随着教团的逐渐扩展,僧团人员的成份日益复杂,再加上各地风俗习惯的不同,教团之间的法义与戒律开始出现差异。至佛陀...

    温金玉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392673999.html